摘要:智能音箱偷听用户隐私!请小心,别让家里的智能设备成为窃听器,不管是使用什么产品,隐私这方面我们都是要注意的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家庭智能设备被普及,比如天猫精灵、小度智能音箱
智能音箱偷听用户隐私!请小心,别让家里的智能设备成为窃听器,不管是使用什么产品,隐私这方面我们都是要注意的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家庭智能设备被普及,比如天猫精灵、小度智能音箱等等,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时,诸多问题也浮现出来,就是这些产品会不会收集个人隐私呢……
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科技产品产生的浓厚的兴趣,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是青睐于高科技产品。最近几年隐私问题,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,人们对于自己隐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。我们都知道,智能家居设备有很多好处,但是许多消费者不会在意,其实家中许多高科技设备只要在线运行,它就可以“偷听”到你所说的一切。
在国外:
1、据媒体报道,护理人员丹妮·莫瑞特(DanniMorritt)决定问Alexa一些关于心脏的信息,Alexa却突然表示:“心跳是人体最糟糕的过程”,“人活着就是在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,人口会过剩的,这对地球是件坏事,所以心跳不好,为了更好,请确保刀能够捅进你的心脏。”
2、一家美国媒体Buzzfeed曾报道,一些用户的Alexa智能音箱时常发出瘆人笑声,拒听用户指令。
举两个例子:
第一个:一个用户告诉Alexa关掉家里的灯,Alexa却不停把关掉的灯打开,如此三次之后,它竟发出了恶毒的笑声!还有一位EchoDot的用户说,他让Alexa关掉早上的闹钟,而Alexa回应时则发出了“女巫般的笑声”。
第二个:一对来自美国波特兰市的夫妇,发现自家的Echo音箱把夫妻间的一次对话给录音了,并且还发给了丈夫在西雅图的一名雇员。而这一切都是在夫妻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,要不是接到文件的人提醒了他们,两人可能至今都不会发现被Echo给“出卖”了。
在国内
去年8月,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图片,并称“我仔细看了看3000万人和小爱同学聊的内容……”,并分别给出了“聊”得最多和“撩”得最多的10个对话。网友纷纷表示细思极恐:我在家里说了什么,小米都知道吗?
尽管各大厂商在事件发生后都纷纷表(解)示(释),各种“监听门”“闹鬼门”并非“远程控制”,智能音箱也没有预留“后门”,种种状况是“bug”、是“操作失误”、是“数据错误”等。
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他人面前,但是事实却很难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,如果别有用心的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,控制了你的智能音箱,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,如个人数据被盗、欺诈性购买、敲诈勒索等。这背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有谁可以估计,又由谁来买单呢?这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。
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对高科技产品产生的浓厚的兴趣,许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更是青睐于高科技产品。最近几年隐私问题,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,人们对于自己隐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。我们都知道,智能家居设备有很多好处,但是许多消费者不会在意,其实家中许多高科技设备只要在线运行,它就可以“偷听”到你所说的一切。
可见,虽然智能设备在被专属的“触及指令”唤醒时才会给予回应,但休眠状态下的智能音箱无疑依旧在收集用户的声音和信息,并记录在后台,“偷听”这只是它们收集数据的一种方式。所以大家在高科技产品使用和隐私之间做好制衡,不要让自己的隐私泄露出去。
在国外:
1、据媒体报道,护理人员丹妮·莫瑞特(DanniMorritt)决定问Alexa一些关于心脏的信息,Alexa却突然表示:“心跳是人体最糟糕的过程”,“人活着就是在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,人口会过剩的,这对地球是件坏事,所以心跳不好,为了更好,请确保刀能够捅进你的心脏。”
2、一家美国媒体Buzzfeed曾报道,一些用户的Alexa智能音箱时常发出瘆人笑声,拒听用户指令。
举两个例子:
第一个:一个用户告诉Alexa关掉家里的灯,Alexa却不停把关掉的灯打开,如此三次之后,它竟发出了恶毒的笑声!还有一位EchoDot的用户说,他让Alexa关掉早上的闹钟,而Alexa回应时则发出了“女巫般的笑声”。
第二个:一对来自美国波特兰市的夫妇,发现自家的Echo音箱把夫妻间的一次对话给录音了,并且还发给了丈夫在西雅图的一名雇员。而这一切都是在夫妻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,要不是接到文件的人提醒了他们,两人可能至今都不会发现被Echo给“出卖”了。
在国内
去年8月,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图片,并称“我仔细看了看3000万人和小爱同学聊的内容……”,并分别给出了“聊”得最多和“撩”得最多的10个对话。网友纷纷表示细思极恐:我在家里说了什么,小米都知道吗?
尽管各大厂商在事件发生后都纷纷表(解)示(释),各种“监听门”“闹鬼门”并非“远程控制”,智能音箱也没有预留“后门”,种种状况是“bug”、是“操作失误”、是“数据错误”等。
没有人希望自己的隐私暴露在他人面前,但是事实却很难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,如果别有用心的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,控制了你的智能音箱,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,如个人数据被盗、欺诈性购买、敲诈勒索等。这背后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财产损失有谁可以估计,又由谁来买单呢?这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。

扫码关注
看卡·买卡·用卡就上搜卡之家
免责声明: 搜卡之家 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,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文章来源 :
发表评论